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56) (第3/3页)
清河村大名鼎鼎的举人林自安是草民的兄长,而陶東乃是兄长少时同窗挚友。可是陶夫人口中所言的品性俱佳的陶東,却在兄长落魄时落井下石,暗中勾搭已经同兄长定亲的女子,让那女子退婚,不过十来日便将那女子迎娶进门。这样的品性,当真令人佩服。 此事公堂上的县令亦是清楚两分的,林慕是季睿修的爱人,他也不能为难,便不再纠正此事。 而陶夫人听到林慕的言论,看向林慕的眼神仿佛要喷出火,若非在公堂,怕是要上去撕打一番。 林慕对陶夫人的视线视若无睹,陶東如此品性,可见家中长辈也不是什么良德之辈,这样的人,他又何必理会。 第111章 陶家境遇 王大财,你说。 县令大人显然也看多了陶夫人这样死缠烂打的妇人,若靠着一张喊冤的嘴就有理,哪里还要公堂。 这王大财虽是个混人,也总是屡教不敢,但他对县衙一直都是惧怕的。尤其是县衙的大牢里有一个凶神恶煞的犯人,他进去一次,就要被揍一次。想到此,他便觉得一阵阵的皮痛肉痛,又想狠狠地扇自己一个耳刮子。 回大人,辰时三刻左右,陶家小厮来寻草民,说有个好差事给草民去办,只需去東来食铺煽风点火,引导言论,事成之后,便给草民二十两白银。草民一时经不住诱惑,才做了糊涂事,草民知罪了。 王大财一边认罪一边将头磕的砰砰作响,想以此获得轻判。 你说的小厮可是眼前跪着的人? 回大人,就是此人,他给草民的二十两银子还在的。 王大财说完就从怀中摸出一包用丝帕包装好的东西,身旁的衙役将东西递给了堂上的县令大人。 瞧见王大财的做派,陶東差点一口气没上来,随后便是心中挡不住的担忧,仿佛已经从王大财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下场,顿时又是一阵心惊。 而方才还口口声声喊冤的陶母见到那方丝帕,惊得瘫倒在地,脑中一遍遍闪过完了的念头。 当初为了显做派,她便要求陶家的丝帕上都绣一个陶字,她又看了一眼心虚惊惧的儿子,突然涌起一股恨铁不成钢的气愤,一时间,竟不知该如何形容此刻的心境。 看似低着头一言不发的陶姨娘瞥见陶家母子的样子,嘴边扬起一抹讥笑,即便下地狱,她也绝不自己上路。 陶東,坦白从宽、抗拒从严,人证物证俱在,你还不认罪吗? 县令的语气音量和方才并无不同,可陶東却只觉得这一声声都是他的催命符,让他处在悬崖边缘,进退两难。 陶東,回话。 这一声已然带上了两分怒气,愣神思索中的陶東被吓了一跳,下意识道:认罪、认罪,我认罪。 随着陶東这一声认罪,陶夫人仿佛被抽掉了所有的力气,竟是直挺挺晕倒在公堂。 跟在陶夫人身边的侍女见状惊叫出声,惹得县令重重拍了一下惊堂木,又命人将陶夫人带下去。陶東见状,更是抖得跟筛子似的,恨不得自己也跟着晕过去。 陶東,本官再问你,此事,你家人可参与其中? 回大人,家父并不在家中,家母对此事亦是不知情,都是我一个人的主意。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陶東自知无从抵赖,只能保证不让陶家牵涉其中,否则,陶家就彻底完了。 县令见几人都认了罪,又拍了惊堂木一下,整个公堂一下安静又肃穆。 今陶琴毒害王家幼子一案,证据确凿,按大瑜朝律法,陶琴沦为奴籍,杖三十,三日后流放宁远。陶東功名加身,却知情不报,更买通人犯王大财散播谣言,德行有亏。隧罢其功名,终身不得再考,杖二十,监禁一月,罚银百两。王大财、刘德、喜绣,杖二十,监禁一月,退堂。 大人且慢。 县令大人还未起身离去,便听见季睿修突然开口,一时间,连县令大人都愣了一下。 你可有何疑问? 自然没有,只是今日这事,我東来食铺无辜受冤,王家如此上门吵闹,坏了名声是其一,店中还有伙计受了伤,此事,请大人定夺。 季睿修从来不是什么善人,即便王家也算此事的受害者,可他家食铺却是半分过错也无,让他吃这份哑巴亏,想也别想。 王坤本就因陶琴加害儿子一事难堪,听闻季睿修此言,更是如鲠在喉,却连一句反驳的话也说不出。 此事,王家亦是受害者,王夫人虽鲁莽也是护子心切,但季东家说的也是实情。既如此,明日正午,王家亲自登门道歉,赔偿店中一应损失,且负责疗养好受伤活计,本官再广帖告示,这番判决,你们可有异议? 季睿修要的就是这份理,店中损失的这点银两,他可以不在乎,但王家必须上门致歉,这是他能接受的最低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