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59节 (第1/2页)
张三郎“哎哟”一声,手拍了拍大腿,“您知道这几日,那裴老七咋了嘛?” 她上哪儿知道去? 她晚上的生意一落千丈,全靠太太们下午的糕点和打赏,她都恨不得一辈子都别见那始作俑者了,见了也太尴尬了。 含钏老老实实摇头。 “他瘸了!”,张三郎继续眼睛抽筋,“您说这是不是报应!您那档子事儿刚出,第二天晚上,裴老七的马车掉到沟里去了!那孙子脚踝骨摔得个稀烂,本还想报今年的武举考试...” 张三郎手一摊,幸灾乐祸,“这下啥也报不了了!人大夫说这脚若是能好则好,若是不能好,便是瘸了!” 这人真不能有坏心。 老裴这事儿不地道,把人清清白白的姑娘往妾室的身份上逼,还把人小姑娘放在火架子上烤——这郎君如是当着众人对一个还未出阁的姑娘大张旗鼓的好,这压根就不是真喜欢,这是在毁人姑娘的名誉,还是在逼着人姑娘点头。 这种胁迫式的求爱,负担太大了,也太自私了。 张三郎冲含钏眨了眨眼睛,“您放心,等那孙子脚好了,爷让人再废他一只手!” .... 真是谢谢您了。 含钏让拉提把烤好的半只鸡拿油纸裹好,用半只鸡把这要废人一只手的纨绔赶紧打发走。 张三郎一走,含钏额头上冒了冒冷汗。 这么巧的吗? 头一天在食肆大放厥词,第二天马车便摔下水沟去,把脚踝骨都摔烂了... 这也未免太巧了。 还是说报应来得太快? 含钏挠了挠头,觉得太不可思议了。 再不可思议,缺也只能归咎于天意。 这事儿,含钏听过便忘了。 食肆晚上生意不好,店里便有时间鼓捣其他的东西,含钏带着小双儿去城南逛木料集市,在一个老匠人处定了十来个模具,有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有五子登科的,有蟾宫折桂的,有状元骑高头大马的...老匠人手快,第二日便差遣徒弟送了过来。 含钏把去年的干绿豆泡在水里一晚上,在豆子被泡得微微膨胀的时候放进篦子里上锅蒸熟,豆子开花变得粉粉的后,又被倒入石臼里先拿棒槌舂烂,再拿刀背一点一点刮成沙沙的豆泥,待豆泥彻底凉下来,放入小火烧热的菜油中,慢慢翻动豆泥,撒入白糖。 含钏拿一半的豆泥撒白糖,拿一半的豆泥撒白糖和去了苦涩味的茶粉。 待豆泥散去水汽,逐渐成块儿,用勺子一压就是一块时,便可出锅了。 稍稍放凉一些,便可用模具压成糕饼。 小双儿洗净了手来帮忙,压成一块儿一块儿特别好看的绿豆糕,豆糕用粗粗的麻纸,包裹成四四方方,上面盖一张大红的招贴纸,再用细细的纸绳子扎紧,上面留一个圆环,可以手拎。 家中有学生参考的,小双儿挨家挨户去送,一户送一户说着吉祥话儿。 含钏亲拎着绿豆糕去余举子家,是家里的小厮开的门,将她领到冯夫人跟前。 冯夫人看含钏手里的糕点笑起来,“...您也太客气了!”一边笑,一边拆开,一拆便拆了个三元及第的喜庆图样,冯夫人笑眯了眼睛,“承您吉言!承您吉言了!” 含钏也笑起来,“也不是什么贵东西。想着咱们胡同今年参考的学生没有三户,也有五户吧?讨个吉利罢!儿最景仰的便是这些个读书人了,说起话来头头是道的,咱便只能上手干[ ]粗活,压根比不得!” 最景仰读书人! 冯夫人眉心一动! 话到了嘴边,到底咽了下去。 如今不是说这个的时候! 两人针对掺了茶粉的绿豆糕好吃,还是原滋原味的绿豆糕好吃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和友好的会晤。 过了几日,春闱放榜了。 东堂子胡同敲锣打鼓,一片欢腾! 全中! 二甲榜单取了三十二名,余举子考了第二十二名! 其余两个考秀才的也顺利考过了乡试! 胡同里热热闹闹的,虽与自己无关,可食肆里也高兴了起来,钟嬷嬷唱了句佛,笑着同含钏道,“看起来东堂子胡同还能再兴旺个三十年啊!” 胡同兴盛,地段就好,地段好了,生意才好! 含钏也高兴,和着墙外的锣鼓笑着重重点头。 第九十五章 大盘鸡 “您别提了...则成这四五年可真是苦过来的...不说头悬梁锥刺股吧,那也是闻鸡起舞...虽说是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可真要是四五十岁考上进士,圣人一看,这不养老来了吗!还能有几个前程呀?” 此话一出,桌上全是轻轻脆脆的笑声。 油灯下,一桌子人,都是姐姐妹妹。 声音传到柜台后面,含钏笑意盈盈地支棱个耳朵听。 这是街坊里家里头有考生的人家,松了劲头约在“时鲜”聚一聚。 含钏特意送了一斤金波酒助兴。 酒过三巡,拉提特制的一大盘鸡肉端了出来——一个特别大的瓷碗,特别宽,深度却很浅,鸡肉铺在瓷碗里,还有炖得软烂的土豆块儿、洋葱、大葱、绿椒、干辣椒和许多样连含钏都不认识的香料。 都是拉提自己去东郊集市里靠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