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75章 074【同科四举,一寓三元】 (第1/2页)
云贵两份举人榜写完,书吏又朗诵一遍,并经检查无误,便把左右布政使和巡按御史请进来。 云南右布政使叫丁养浩,杭州人,刚直不阿,打击过地方豪强,也带兵平息过叛乱。就因为太过刚直,得罪无数,才被升迁到云南当右布政使。 巡按御史叫张羽,我们之前提过,是这次云贵乡试的总负责人。 而云南左布政使,赫然是之前的贵州总督魏英,因为平叛不力被贬到云南。又是王渊的熟人! 顺便一提,贵州政局已经变天,三司都换成刘瑾党羽,至少也是不反对刘瑾的中间派。而云南则变成抗阉窝子,不过镇守太监也换了,专门帮刘公公压制反对派。 “落印!” 魏英高举布政司大印,盖在两份榜单上,并将之陈放于桌案。 两位布政使分列左右。 巡按御史张羽走到案前,带领主考官和阅卷官,朝举人榜单下跪,行三跪九叩之礼——这个举动,后来被讹传为“老师拜门生”。 其实是个美丽的误会,明朝初年,考官们拜的是举人名册,这份名册需要进献给皇帝。后来举人名册取消,只剩下举人榜单,但跪拜礼依旧保留下来,他们跪拜的其实是大明皇帝。 “鸣炮!” “开门!” 几声炮响,大门开启,吏员们快步出去贴榜。 此时已经是第二天早晨,主考和阅卷官一夜未睡,现在终于可以各自回家睡觉。他们之前不能回家,从开考前两日起,到填榜完毕都吃住在贡院,这也是为了防止发生舞弊现象。 …… “炮响了!” 田秋在院落里大喊:“诸生,炮响了,要张榜了!” 越榛冲到王渊的房间外,拍门喊道:“若虚,张榜了,张榜了!” “莫慌,我还在吃饭。”王渊捧着饭碗出来。 隔壁房门突然打开,罗江穿着一身新衣,带着书童昂首挺胸走到院中,朝众人抱拳:“今科必中!” “今科必中!”其他人笑着回礼。 对门那位巨婴才子金罍,也面色轻松踏出门槛,结果被绊了一下差点摔倒。他连忙整理衣襟,掩饰自己的紧张,也朝众人抱拳:“今科必中!” “今科必中!” 不管是否互相看得顺眼,基本风度还是要有,特别是在今天这种时候。 王渊蹲在檐下,慢条斯理把早饭吃完,这才带着周冲,跟其他士子们一起前往贡院照壁前。 云南和贵州的举人榜,同时由两名吏员张贴,两省士子早已团团围观。 此刻,吏员正在贴副榜,榜上有名者,叫做“副榜贡生”。 正统朝以前,副榜贡生也能参加会试,中试者叫做“备榜进士”,但不能参加殿试。 李应知道自己肯定考不中,反而表现得最轻松。 而越榛则脸色煞白,他在副榜发现了自己的名字,而且是副榜第一。但副榜第一有个卵用,依旧属于落榜生员,再往前考一名就能中举啊! “节哀。”李应拍拍越榛的肩膀。 王渊安慰道:“不要难过,这次副榜第一,下次肯定中举。” 越榛摇头苦笑,对李应说:“良臣,三年之后,我们又可以结伴赴考了。” “唉!” 被王渊资助了几两银子的张赟,也属于副榜贡生,他站在榜下长吁短叹,一副想哭又哭不出来的表情。 “来了,来了!” 又是一个榜单拿出,吏员刷完浆糊,便将其贴着照壁上。 榜纸表面,还糊了一层纸。 吏员站在木梯之上,朝榜下诸生望去,笑道:“在下便揭榜了?” “揭,快揭!” 士子们纷纷催促。 吏员猛的将表层纸揭下,赫然露出第三名到最后一名。 “我中了!” “我中了!” 人群中不断传来惊叫声。 邹木说自己最后一道五经题是乱写的,李应此刻很想打人。 乱写你妹啊,丫的乱写还能中举? 贵州举人榜第十八名,赫然正是邹木! 这家伙已经欣喜若狂,又哭又笑,偷偷掐自己的腰,似乎是想确定当下并非梦中。 “恭喜,恭喜!”众人抱拳道贺。 邹木连忙回礼:“侥幸,侥幸而已。” 已经揭开的贵州十九名举人,居然有十个属于“高考移民”,都是从外地读书回来的考生。 并且,贵阳易氏子弟,就直接考中三个。其中一个在外地读书,两个在贵阳本地读书,易家那个万卷楼起了很大作用。 吏员等士子们热闹一阵,终于再次抬手。 刷! 最后一截表层纸接下。 第一名,王渊,贵州宣慰司人。 第二名,田秋,贵州思南府人。 贵州诸生顿时哗然。 王渊的神童之名,早已传遍贵州。但他年仅十五岁,贵州自开科以来,还没出过这么年轻的解元——基本都在及冠之后,再来参加乡试,年龄太小扛不住旅途艰辛。 而田秋考中亚元,同样让人意外。因为此君乃思南府人,要走三千多里来云南,思南那边出的举人很少,就是因为路途太过遥远。没想到,思南府也能考出一个第二名来。 不熟悉的连忙打听,熟悉的开始告之详情。 然后他们就郁闷了,解元王渊十五岁,亚元田秋十六岁。属于四百名贵州考生当中,年龄最小的两个! 众人皆来道贺,二人不断还礼。 最后,田秋朝王渊拱手笑道:“若虚兄,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