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11节 (第3/3页)
奔了。 来的是还有老叔家的那几个人,住的就是他们家一进院子里的倒座房。 杨冬燕满脸堆笑的接待了他们,因为大牛和二牛做的是食材买卖,家里完全不缺吃食。因此,这顿接风洗尘宴特别隆重,几乎可以说是全肉宴了。猪肉羊肉鸡肉,都是拿盆装的,差点儿没把哥几个给撑死。 吃着喝着,她还跟人家打听老家的事儿。 虽然这几人都是从县城里过来的,不过年前肯定是回过老家的。县城跟省城是不能比的,像平常的农忙是影响不到县里,可过年期间还是好比平常略冷清一些的。他们正好趁着这机会置办年货回家过年。 听杨冬燕问起,几人七嘴八舌的说了一堆关于村里的事情。 过年总得来说气氛还是不错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去年粮食歉收一事,还是给村里人带来了不少影响的。像一些家底厚实的,大不了熬一熬,毕竟是粮食歉收,又不是颗粒无收。但还有一些,本来就是勉强混个温饱的,在经历了两年收成不好后,情况就有些不妙了。 到了这会儿,其实要捱还是可以捱过去的,偏生今年冬天又跟往年不同。 雪少雨水多。 等到了开春以后,突然又不下雨了。虽然那会儿,他们已经离开村子了,可到底是打小跟着父辈一起下地干活的,对于地头上的那些事儿,也算是门儿清。 假如说,到了春耕时节,庄稼已经种下去了,老天爷却完全不给面子,该下雨的时候不下雨…… 几乎可以肯定,今年的收成又要不好了。 还是那句话,假如只是某一年出了问题,那没啥的,咬咬牙就扛过去了。可已经连着好几年了,很多人家已经到了极限了,要是今年再这样的话,怕是又要重现多年前灾荒年,卖田卖地、卖儿卖女的惨状了。 杨冬燕是不靠地里那些收成过日子,她甚至可以舍弃掉老家那些田产所有的收成,可这话听着还是不好受。 “官老爷就没管这些事儿?按理说,要是一大片地儿都这样,里长就该上报给衙门,让衙门提前做好准备吧?” “别提了!” 几人忽的来气了,饭都快吃不下了,气呼呼的告诉杨冬燕,里长上报了,县太爷也上报了,可再往上却一点儿动静都没有。更气人的是,他们根本就不是今年才上报的,早在去年五六月里,瞧着情况不对,就已经立刻通知上头了。 “没用的,最上头的官老爷压根就不在乎咱们这些老百姓,他们更关心……” “行了,别说了,说这些有啥用?嘴快,招祸!” 第075章 真实的情况要比他们说得严重多了。 最近这两三年里, 他们这一带周边的情况都不太妙。一开始还仅仅是小范围内的减产,因为前头十几二十年里都太顺了,风调雨顺之下, 难免会出现掉以轻心的情况。 再一个,虽说前面那些年的地里收成都不错, 但也不是没有出现某一年略减产的情况。也因此, 再度遇到了类似的事情后,就有那自诩有经验的老农告诉其他人,这是完全正常的,来年好好耕种就是了。 这就是所谓的经验害死人。 倘若是全无经验之人,冷不丁的碰上了这种情况,兴许起初是懵圈,但之后还是会找人打听情况,提前做好了准备。反过来说,要是极富经验之人,碰上收成减产, 也会心生警觉, 即便做好的准备最终成了无用功, 也要好过于两手空空应对危机来得强。 偏生,连着近二十年的风调雨顺, 让多数人忘了曾经的灾荒年。 不过这种事情责怪普通庄稼人家是没意义的, 就算警觉又如何?就譬如,老魏家这边, 大牛早在三年前就有所察觉了,他所能做的,无非就是不再卖粮,在自家老房子后头挖地窖存粮, 最多也就是将这个消息透给亲近的人家知晓。 除此之外,他还能如何?大规模的灾荒,是没办法靠普通人的一己之力扭转乾坤的。 …… 杨冬燕见他们不再提起方才的事儿,心里也大概有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