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41节 (第1/3页)
但要怎么说呢? 乡下的庄稼把式,哪怕做梦都想在有生之年盖新屋,但实际上他们更看重的还是田产。要不然,当年杨冬燕力排众议非要盖新屋,而不是置办田产时,也不会有那么多人跟她讲道理了。 基本上,他们的需求有仨。 其一,娶妻生娃。 其二,置办几亩薄田。 其三,盖几间新屋。 但就算是心最大的庄稼人,做梦都不会想到,有朝一日,身边的亲眷居然买得起近百亩的良田。 不敢想啊! 尤其这个庄子的总体面积肯定是大于百亩的,因为还有盖房子的土地、河流水井、家禽家畜的窝棚等等,包括土质不是很好的山地。 光是能产粮食的田产就差不多有九十亩的,哪怕并不是所有的田产都是上等的好田,但也很吓人了。 等第三天大清早,吃过了一顿原汁原味的农家早饭后,杨冬燕一行人坐上马车晃晃悠悠的回省城去了。 这时,才有那跟随大牛好些年,如今算是这个庄子的庄头,告诉大家伙儿。 ——这个庄子呀,走人情托关系,原东家还免了好多,就这样也花了三千两银子。 吓死一群没见识的乡下人啊! 望着已经远去了的马车,他们第一次清晰的感觉到,杨冬燕那一房人是真的不一样了。 “好好干活吧,别家是没人拉拔辛苦度日,咱们运气好,摊上了一门贵亲,还愿意伸手拉拔一把,再不好好干活对得起谁呢?” “就是呀,去年各村死了多少人?就咱们村,一个个都好好的,愣是盼到了朝廷发的赈灾粮。” “走吧,干活去!” 过日子就得这样,得有盼头才能有动力。 一旦有了盼头,哪怕再苦再累,这心里起码是甜滋滋的。 …… 却说等杨冬燕一行人回到省城没两日,窝头就提前回来了。 不是放假的日子回来就很奇怪,没等家里人发问,他就主动说道:“院试要开始了,先生们都要去帮忙监考、阅卷,就索性给我们放了几天假。对了,我明个儿想去贡院附近的客栈问一问,看我先生这次有没有过来。” 哦,原来又到了院试下场的日子。 总感觉前不久窝头还在忙着考秀才,咋一转眼就过去两年了呢? 去年这个时候,窝头也是去客栈那头打听过的,不过他先生没来。这也是正常的,院试是每年都有的,因此反而不会像三年一次的乡试那般重视,总感觉今年不去明年也成。就有人会等,等自己更有把握一些,也等身边有熟人一起下场时,才会来到省城考试。 再一个,院试是属于童生试的最后一关,虽说理论上童生试也是属于科举众多考试之一的,但其实朝廷没太大重视。自然也有派上头的人下来镇场子,可多半事情都是由当地学官来安排的。 说白了,就是里头有可操作性。 如今的杨冬燕可不是以前那个对科举两眼一抹黑啥都不知道的傻甜白了,她已经明白了,朝廷是没办法将所有的事情都放在眼皮子底下管的,该紧的地方就是要紧,但该松的也要松。 就譬如这个院试。 你要是真没那个把握通过,也没找人打通关节安排门路了,索性就直接拿钱去贡院里,明码标价捐钱给你秀才的功名。当然,这个钱也不便宜就是了。 杨冬燕直到如今都不知道,勋贵人家的子嗣是免考童生试的,直接可以下场参加乡试。她还是认为永平王府是钱多烧手,给每个子嗣都买了秀才功名。 也是蛮冤枉的。 关键还无从辩驳。 不过今年,花钱买秀才功名的人倒是少了。你问缘由?因为今年并给科举乡试年,哪怕通不过考试,来年也依旧可以试。等到了来年,若是还没考上秀才,又想要参加乡试碰碰运气的,那花钱买功名的人就会一下子爆棚了。 杨冬燕还是觉得那些人脑子有问题,你连秀才都考不上,咋可能就一气考上了举人呢?这不瞎扯淡吗? 但窝头告诉她,因为就是有这样的例子,就有人花钱买了秀才,然后一鼓作气的考上了举人。 也就是因为有这个先例,才导致有这么多人碰运气。 杨冬燕:…… 不禁陷入了沉思之中,她咋觉得这里头很有问题吗?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