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02节 (第2/3页)
会有样学样? 出于这些考虑,这些年来,永平王府倒也算是平和。 直到年前认干娘的事情出来后…… 要怎么说呢?认干娘的其实只有王爷刘谏和二老爷刘诰这两人,庶出三房是不算在其中的,哪怕是孙子辈的过来拜见老太太,也是几个嫡孙。 长房这边是世子刘修和他的两个嫡出弟弟,二房则是刘仁和刘侾兄弟俩。再算上大房二房的两对夫妻,其他人皆不知道内情,得到的消息与外人无异。 怪力乱神这种事儿,本来就不方便透露出去。 往好的说,人家信了杨冬燕所说的三魂六魄散了的事儿,可万一有人不信呢?借尸还魂这种传言,那可是自古就有的。 再说了,自家人是因为尊敬才愿意相信,可抛开这层滤镜不提,外人凭什么信你? 比较尴尬的是,在王爷王妃等人看来,庶出的三房就是彻头彻尾的外人。 而三房却也是没想到王爷会糊涂到这份上,竟是认了一个乡下老太太当干娘。 王府对外宣称杨冬燕是曾经伺候过他们府上老太君的贴身丫鬟,只是后来年岁大了,杨老太君就将卖身契还给了她,允许她回去嫁人。 再然后,两边就失去了消息,直到杨冬燕的大孙子魏承嗣高中举人,来南陵郡赶考时,才重新又联系上了。 当然,很多事情真要细究起来,还是会有不少问题的。旁的不说,当初在杨老太君跟前伺候的人又不是全都走了,有很多一直待在府上的。就算多半都已经不再伺候人了,她们的儿孙却还是继续伺候着小主子们。 好在,这些问题并不难解决,毕竟家生子是不可能跟主子们对着干的。哪怕真有人问起来,只要说时间太久了不记得了,或者说当初老王爷过世后,的确放了不少签了卖身契的人出去,倒也能糊弄过去。 只是糊弄外人容易,想要瞒过自家人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了。 三房夫妻俩一听就觉得不太对,哪怕一切属实好了,这些年来伺候过杨老太君的人有多少?就算顾念旧情,拉拔一把,或者偶尔走动一番都可以,至于直接认作干娘吗? 就是槽点满满,只是外人不好插手此事,最多也就是在背后吐槽几句。身为王府中人,三房夫妻俩暗地里不知道嘀咕了多少次,总觉得王爷和二老爷是被人忽悠了,也曾经隐晦得提醒过几次,但都不曾被采纳。 在王爷和二老爷看来,这就是他们的亲娘!认作是干娘都感觉太委屈老太太,自然不会将这些话放在心上。 可说句老实话,在撇开他们隐瞒下来的关键信息后,再看整件事情…… 这就他娘的很离谱啊! 就在王妃盘算着如何顺理成章的将庶出三房赶出去之时,三房那头也在考虑如何直言进谏。 本来倒是不着急的,可谁让刘二太太力邀杨冬燕在府上小住呢?这还不算,杨冬燕还将猪崽给唤来了,祖孙俩就这样住下了? 杨冬燕本就是拿这里当自家的,事实上永平王府不光是她家,还是她跟老王爷一手打下的基业。然而,在不知情的人看来,她却是忒不要脸面了,在府上耀武扬威的,见天的摆主子谱。 猪崽倒是还好,到了永平王府后,一副乡下人进城的模样,动辄惊呼连连。 可有个问题,她一贯都是听她奶的话,她奶只带着她见了王爷王妃、二老爷二太太,并五个嫡出哥儿。 府上旁的人,对于杨冬燕而言,那就是没必要费神记住的。但这副做派被三房夫妻俩看在眼里,却别提有多恼火了。 甭管怎么样,他们都是永平王府的正经主子,一个来王府打秋风的乡下老太太,凭什么不把他们放在眼里? 开头几天倒也还好,直到刘二太太着手安排猪崽的相亲宴时,刘三太太终于按耐不住了。 早先刘二老爷曾开玩笑地拿刘侾说事儿,但这真的仅仅是一个玩笑罢了。永平王府的嫡子,就算不是长房也不是嫡长子,那也没可能娶个平民姑娘的。假如过个二三十年,窝头能升到高官时,那兴许还勉强凑合,但就目前而言,是不可能成的。 但永平王府又不是只有自家孩子! 就拿刘二太太来说,她出身自书香门第的孟家,又因为孟家上百年都不曾分家,各房亲眷众多。有几房是出了高官的,儿女亲事自是好说一些。但也有空有学问却不擅官场诸事的,哪怕顺利的通过科举入仕了,往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