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16节 (第3/3页)
府多养了三房十年,换成别家,哪个不是庶子一成亲就分家单过的? 多过了十年好日子啊! 也有人觉得奇怪,为啥王府要这般好心。结果就牵扯到了已故的老王妃。 本来,刘三老爷成亲之后是要分家单过的,可因为那时老王妃已经病重了,总不能在老人家弥留之际闹出将庶弟轰出去的事儿吧?哪怕老王妃本人不介意,王府到底还是要顾忌一下名声的。 等后来,老王妃过世了,那不是在守孝吗?孝期未过,就将人轰走?好像也有些不妥当。 当然,说一千道一万,不过就是因为王府那头不在意多养几个人。 结果就一晃,十年都过去了。 确切的说,翻过年后该是十二年了,就在三房以为他们能长长久久的在王府住下去时,永平郡王突然就发飙了。 人都是这样的,倘若从一开始就不曾得到的东西,便是失去了也无妨。可若是先给了,还是长期的好处,冷不丁的断了这份好处,那无异于当头一棒。 三房上下都傻了。 偏生,在心慌意乱之下,他们又出了昏招,愣是将自家的事情捅了出去,希望借由外界的舆论压制一下。 但永平郡王真不是什么好脾气的人,他兴许在杨冬燕跟前老实得很,面对自家妻儿、弟弟也愿意忍让,可一旦触及了他的底线,却是谁也劝不了的。 本来是允许三房年后搬离永平王府,就因为他们的昏招,小年过后的第三天,三房就被迫离开了。住处肯定还是有的,一个四进的院子,地段不好不坏,房舍也起码有九成新,仆从也允许他们带走,包括这些年来的财物都可以拿走,还额外给了他们五千两银子。 说真的,已经算是很宽容了,换成其他人家未必就有这般优待,尤其还是在开罪了家主的前提下。 但三房却不这么认为,哪怕搬进了新宅子,多年的积蓄都还在,心里却是拔凉拔凉的,更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 …… 杨冬燕追了五六天,得到了她想要的结局后,就心满意足的表示想吃炭烤全羊,还特地吩咐多准备几个菜,完了就让人去喊刘二太太。 年关里,王妃是很忙的,这个忙碌不光是府上的事情,还有宫里的。身为超品的郡王妃,她每个年节都要入宫磕头、领宴,哪怕不是全天的,可入宫跪了半天后,也没办法再东奔西走了。基本上从小年后到正月初七前,她都很难抽出空来。 因此,杨冬燕直接将她撇开了,反正刘二太太肯定知道事情的原委。 刘二太太隔天就应约赴宴了。 同样都是老二婆娘,可刘二太太对吃喝半点儿兴趣都没有,只捧着一盏茶跟杨冬燕巴拉巴拉的。 说的自然就是三房的事情。 这次的事情,要说对永平王府完全没影响是不可能的,不过影响还在可控范围内。毕竟,对庶弟苛刻是勋贵人家的常态,假如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二房身上,那搞不好连圣上都要惊动了。 嫡庶有别,有时候真的蛮残忍的。 刘二太太告诉杨冬燕,她和王妃密谋很久了,就想把三房给搞出去。最开始,是她记仇,因为刘韵嫁得极好,又有些太好了,弄得三房无所适从。本来,但凡刘韵选个真正门当户对的,哪怕对方也是王府少爷,只要不是世子,那问题就不大。甚至于,三房那头盼着刘韵选一门略低一些的亲事,方便三房的姑娘嫁出去。 假如仅仅只是个想法,刘二太太还不会在意,结果就在她忙着给猪崽牵线搭桥时,三房的两个姑娘屡次贸然过来,三太太更是话里话外的指责她宁可偏帮外人也不帮亲侄女。 可在刘二太太看来,猪崽咋能算是外人呢?这不是老太太这辈子的亲孙女吗?偏这话还不能明着说,她就索性没作过多解释,只让对方别瞎闹。 单这般还不算啥,真正的矛盾冲突却是发生在后来。 “我呀,帮大房的姐儿……就是冯姨娘生的那个,说了一门亲事。就还行吧,家境不是很般配,可胜在本人相当不错,也是今年进士及第的,因为头些年给祖辈守孝的缘故,一直未曾婚配,年岁倒是有二十五了,不过总得来说,就还凑合吧。”